中国葡萄酒参与国际比赛的意义何在?

责任编辑: tabs-guitar.com

前不久,一项国际葡萄酒比赛公布了评选结果,中国葡萄酒表现不俗。有朋友问:这些奖项的含金量如何?

关于中国葡萄酒,常常被问道:“中国葡萄酒到底怎么样?”问题的提出,背后原因有三:一,人们对中国葡萄酒缺乏了解;二,人们已感觉到中国葡萄酒的存在;三,人们普遍曾经认定中国葡萄酒的品质不如进口葡萄酒。

三个原因及其交织,恰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的反映。

中国近现代葡萄酒发展的历史,当然可上溯至1892年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的建立。但是,中国迟至1979年才生产出干型白葡萄酒,1983年才生产出干型红葡萄酒;而把全汁酿造(即不能加水等外源物质)作为葡萄酒生产的一个技术标准,是1994年的事;到2003年6月1日起,非全汁酿造的葡萄酒才停止生产,一年之后的6月30日停止销售。所以,严格地说,中国葡萄酒在现代意义上(即符合国际通行的对葡萄酒的定义)的整体发展,迄今仅有十几年的历史。

在这十几年中,中国葡萄酒生产先是发展迅猛,产量从2004年的36.73万千升发展到2012年的138.2万千升,跻身世界前六;最近几年又因为政策和经济环境的改变,大幅下跌,至2019年为45.6万千升,大约回到了2005年的水平上。

也是在这十几年中,外国葡萄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进口国之一,其对进口葡萄酒的需求,在2010年前后竟剧烈地搅动着国际葡萄酒市场。尽管在中国市场葡萄酒总消费量中,目前进口葡萄酒与国产葡萄酒不相上下,但零售总额超过了国产葡萄酒,这说明了进口葡萄酒占领了高端市场。

这十几年来,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另一个特征是酒庄的崛起,生产主体大幅增加。不少新的行业进入者,带着不同的产业和资本背景,以充足的投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并把种植与酿造连成一体,保证了对原料品质的控制。它们成为了中国葡萄酒生产最有活力的一支力量。

对中国葡萄酒发展的整体的关注,不能遗漏了其品质的表现。

中国生产现代意义上的葡萄酒历史并不长。二十年前,许多本土酿酒师缺少国际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对于什么是国际标准下的好的葡萄酒,概念都未必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路子是否正确,酿出的酒好不好,需要确认。所以,参加在国内有专业声誉的机构组织的有著名国际评委参加的大赛,或直接参加国际比赛,是国内葡萄酒生产者客观了解自己的产品品质,检讨自己的发展路径,寻找自己的行业地位的绝佳选择。

正是出于对中国葡萄酒品质提升的关注,2012年,我在主持法国《葡萄酒评论》中文版笔政时设立了“RVF中国优秀葡萄酒年度大奖”,由国外国内专家组成评委会,用盲品的方式,把大量来自不同产区的中国葡萄酒的评价置于一个国际标准体系中。通过连年的评选,找到了中国葡萄酒的品质在国际背景上的坐标,并从中发现了其进步的轨迹。

评选采用20分制。在这一评分体系中,低于11分为平庸,11.5-13分为正确,13.5-15分为良好,15.5-17分为优异,17.5-19分为杰出,20分为完美。在实际操作中,评分是比较严格的。在总共七届的评选中,最高得分分别是14.5、14、15.5、15、14.5、15、15分。与此同时,低于11分的越来越少,进入到12至13.5分的越来越多,进入到最高得分段的也有增加的趋势。这表明,中国葡萄酒的品质,已逐渐走上了正轨,中国已能生产出品质良好以至优异的葡萄酒了,但离杰出和完美尚有距离。

2011年,贺兰山东麓的贺兰晴雪酒庄则直接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奖赛”。贺兰晴雪酒庄建于2005年。2008年,在北京农学院任教的李德美作为酿酒顾问参与了贺兰晴雪的运作,他在2010年提议让酒庄的一款产品加贝兰参加“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奖赛”,并操办了具体细节。

“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奖赛”始创于2004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葡萄酒比赛之一。2011年,共有12,254款来自世界各地的葡萄酒参评,最终获得最高奖项“国际大奖”(International Trophies)的只有25款,加贝兰是其中之一。来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葡萄酒得此大奖,轰动了世界葡萄酒界。大赛主席Steven Spurrier,是著名的“1976年巴黎盲品”的组织者,对加贝兰的获奖如是评论:“在一个在巴黎盲品中把加州和波尔多放在一起从而掀起了一场波澜的人看来,加贝兰的获奖令1976年的品鉴黯然失色。在当今的葡萄酒世界,不要囿于成见。”

在有名望的评选上获奖,无疑是对该款葡萄酒及相关酿酒师和酒庄的莫大的肯定,有助于酒庄借此提高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但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市场营销。

加贝兰获得“国际大奖”,对贺兰晴雪的意义,正如酒庄创办人之一的容健所言:“我们得到了肯定和鼓励,提高了酒庄和产品的知名度,同时也感受到压力。我们希望这个结果不是偶然的,我们需要维持并提高酒品的品质。于是,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国际标准,全面改造了设备,完善了酒庄的各项功能。”确实,加贝兰在之后的若干年里显示了其优良品质的稳定性。

在一个国家或产区的葡萄酒生产初起步的时候,其某款葡萄酒在国际舞台上扬名,还具有极大的宏观上的意义。在葡萄酒新世界的发展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既然Steven Spurrier提到了“1976年的巴黎盲品”,那就让我们说一下这次著名的盲品的意义。美国特别是加州的葡萄酒产业,在二战之后快速发展,到70年代初,已能酿造出品质不错的葡萄酒。在法国巴黎做酒商和葡萄酒教育的英国人Steven Spurrier对此耳有所闻,专程考察了加州产区,挑选了6款霞多丽和6款赤霞珠,又在法国收集了一批名庄酒,在巴黎组织了一个盲品会,受邀参加的尽是法国最著名的酒评家。盲品的结果是加州酒大胜。盲品结果轰动了世界葡萄酒界,人们由此可以推断:在被视为神圣的法国风土之外,也可以生产出杰出的葡萄酒。从此,加州葡萄酒带着自信进一步发展;从此,葡萄酒的世界地图上出现了一个新世界。

Steven Spurrier在评论加贝兰获得这个“国际大奖”时提及“1976年的巴黎盲品”,说明了他预见到了这个大奖对于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宏观意义。确实,宁夏从1996年起就有重点发展葡萄酒产业的思路,2011年加贝兰获得“国际大奖”,更增强了当地发展葡萄酒产区的决心和信心,在规划、政策、管理上措施频频,贺兰山东麓成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一片热土。当地一些庄主也说,加贝兰给了他们进入这个行业和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信心。

有一段小插曲:李德美在网上填写参赛表格时,菜单上列出的中国产区选项,并没有宁夏,他专门给组委会写了邮件,说明这款酒来自宁夏。之后的结果是,加贝兰获得了“国际大奖”,葡萄酒世界认识了宁夏。

然而,国内外的葡萄酒比赛有许多,对酒庄来说,可能要考虑哪些要参加和哪些不要参加。

葡萄酒比赛,就主办者的初衷来说,大抵都是奖励先进,其权威性的基础建立在专业性和公平性上。而在实际操作中,当今的葡萄酒比赛,又大多具有商业性,即主办者需要通过商业运作来使葡萄酒比赛在财务上是可行的,因为,一项比赛的进行,会发生不菲的成本:评委的报酬、样酒的仓储、场地的租金、工作人员的劳务、赛事的推广……何况,主办机构还要获得一定的利润。有关的商业运作包括收取参评费用、对获奖酒品的后续推广、第三方赞助等,而参评酒品的数目,往往是所有商业运作的基础;也有一些赛事,通过承办地的选择来获得商业上的收益。

商业运作本身,是合理的和必须的;但是,一项高质量的葡萄酒比赛,一定要确保其专业性和公平性不受商业性的左右。

现实中,存在着这样的赛事主办机构,他们不能很好地平衡专业性和公平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关系,牺牲前两者而向后者妥协,放宽专业标准,巧立奖项,玩弄奖项名称的文字游戏,增加各个级别的得奖数量,取悦承办地,于是,便降低了赛事的含金量。

作为葡萄酒生产者,该怎样对各项赛事的质量进行甄别呢?可以对主办者及赛事进行一些研究:这赛事是由谁主办的?它背靠的是一份权威的杂志或是一位权威的人物或是一个权威的机构?其评委阵容如何(如没有当届比赛的,可参考往届)?它常在一些著名的酒评家的个人评委简历上被提及吗?其官方网页做得“友好”吗?评选程序、规则和打分体系的说明详细专业吗? 若你有关于赛事的疑问,能得到主办机构及时的、专业的解答吗?获奖酒品的后续推广能力强吗?

对赛事以往的获奖结果的研究也很有帮助。你既已进入到葡萄酒这个行业,想必对同行的酒品的品质也有一定的专业上的认识。看看赛事以往的获奖结果,哪些得奖了?得的是什么级别的奖?这些跟你长期的观察出入大吗?说得明白点,如果你看到获奖的酒品以及获奖的等级,比较大面积地跟你平时所了解的情况不符,那你就应该对此赛事的权威性生出疑问了。如果这是一项获奖门槛极低的赛事,那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如果是众皆得奖,那所获得的奖项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市场营销的亮点的。

参加比赛,一般的和表面上的理解,是市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得了奖,有助酒品的销售,有助品牌形象的提升。但参加比赛,也应该是品质管理策略的一部分,通过比赛的结果,肯定成绩,寻找差距,不要把获奖作为参加比赛的唯一目的。再说,不参加比赛,也可以是市场营销策略的一部分,你什么时候看见过名庄酒去参加比赛的?一些在重要的比赛中获得过高级别奖项的酒款,似乎也没有必要再去参加比赛了。

一般的消费者不太可能对葡萄酒行业有充足的了解。葡萄酒比赛的获奖结果对于他们的意义,就是贴在酒瓶上的如硬币般大小的标识。葡萄酒有千万种,在超市里琳琅满目,挑哪种好?这个标识至少是一个不犯错误的导引。当然,超市里没有这种标识的,也不乏好酒。消费者还应该明白一点:任何葡萄酒比赛,都不是奥运会,不是世界杯,而只是面向大众的酒品和新兴的酒庄的竞技场;获得最高级别的奖项的,不管是中国葡萄酒还是进口葡萄酒,未必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葡萄酒;这就正如所有国际器乐比赛的获奖者,他们只是杰出的青年演奏家,还远不是大师。

无论如何,我乐见中国葡萄酒的进步,乐见更多的中国葡萄酒在高质量的国际比赛上收获大奖。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曾任法国著名葡萄酒杂志《La Revue du vin de France》中文版创刊主编)

文章编辑: tabs-guitar.com

从未公开过的NASA宇航员训练照片

安格森:回顾这些照片,我相信我与这些宇航员的近距离接触,让我得以捕捉到他们之间独特的亲密,这种亲密是鲜为人知的。

名厨哈特尼特:“浪费食物是犯罪”

米其林名厨哈特尼特因对招待业的贡献而被授予大英帝国员佐勋章。她认为浪费食物是一种犯罪,而她的愿望之一是撑过这次新冠危机。

如何更环保地使用电子设备?

有三种解决方案:把旧电脑捐给非洲,使用可更换组件的可持续手机,或者让你的电脑为科学研究提供算力。

新冠疫情刺激英国整容需求

视频通话促使人们想要美化自己的容貌,英国自实施封锁以来,整容咨询激增,有些机构称整容手术需求比去年增长5倍。

火爆房产:逃离圣诞节

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山区别墅,到英国的伊丽莎白式II*级登录建筑,再到法国阿尔卑斯山的滑雪圣地,布鲁克介绍几处热门房产。

虚拟旅行一年的四点感悟

斯卡平克:新冠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出行方式。我从这一年的虚拟出行中学到了什么?这和身临其境有何区别?

中国美院鼓励学生“重塑传统”

开办10年的中国美术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力求重新发现和庆祝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建立一座通向现代世界的桥梁,并为消费市场服务。

如果游客不来我们的城市(下)

新冠疫情期间,FT记者感受城市的变化:柏林的夜店开始举办艺术展,新加坡人发现不难在滨海步道保持社交距离,悉尼人在市中心重新发现一片绿洲。

如果游客不来我们的城市(上)

新冠疫情期间,FT驻各地记者感受到了所在城市的剧变:纽约人展现出坚强和团结,罗马的餐馆开始重视本地顾客,伦敦的国家美术馆变得冷清。

圣诞书信依然有意义

哈福德:虽然许多人厌烦圣诞书信,我倒喜欢这种古老的方式,可以向一些很少见面但又希望保持联系的人通告近况。

疫情之下的圣诞购物季

从提供销售助理预约、户外市场,到开到你家门口的奢侈品“移动商店”,高端零售商采用各种策略挽救至关重要的圣诞购物季。